天路鑄豐碑,精神照光明 |
|||||
|
|||||
“青藏高原,萬壑綿延。70年前,兩條“天路”翻越崇山峻嶺,形成巨大的“V”字,匯聚在拉薩,創造了人類筑路史上壯懷激越的傳奇。”廣播里的播報讓我有了更多的感觸。 感“自然” 往返西藏數多次,每當踏上川藏公路,才知曉這絕非一場尋常旅途,而是闖入現實與夢幻交織的奇境,開啟一場刻骨銘心的心靈之旅。 踏上川藏公路,每一處彎道都是未知的請柬,指引著人探秘更綺麗的風光。清風裹挾著草木的芬芳、秋冬的氣息,猛灌進肺里,瞬間洗凈久居樊籠的濁氣,讓身心在自然的滋養里重歸輕盈。可川藏路不只有溫柔詩意,更藏著桀驁不馴的烈性。峰回路轉間,一側是陡峭崖壁,怪石嶙峋似要傾軋而來;另一側是百米深淵,江水奔騰咆哮,目之所及令人膽寒。 沿途,藏式村落星羅棋布。五彩經幡隨風舞動,傳遞著質樸虔誠的信仰。笑容純真的孩童,會在車旁用力揮手,眸子里滿是未經世事的好奇與熱忱。那些磕頭的朝拜者,一步一匍匐,額頭觸碰大地,用身體丈量信仰的長度,震撼著旁觀者的心,讓人不禁自省生活的浮躁與迷茫,重尋內心安寧。 嘆“艱辛” 張國華的女兒張小康在《雪域長歌》中曾寫道: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姐姐、隨父親一起“出征”的3歲的小難,還未走到高原,便被肺炎奪去了生命。川藏公路,3000多位英烈用血肉筑成路基,平均每一公里就有超過一位筑路者犧牲。還有無數人因傷致殘、積勞成疾…… 那時的他們靠著簡陋的工具,以“讓高山低頭,叫河水讓路”的氣魄“背著公路”進西藏。現如今“兩路”精神也 鼓舞著后來人。 不禁想起身處水電行業的自己,水電站多處于深山處,地形險峻、地址復雜。要在懸崖峭壁上打隧洞、架橋梁,時刻與危險相伴。在空氣稀薄的西藏高海拔地區,RM項目部頂著地質條件差、海拔高、施工難度大等艱苦條件,尤其在前期施工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,如施工用電未接通、工作面道路不通、施工材料無法運輸、柴油炸藥供應受限、施工便道修筑條件艱險等,廣大黨員、青年職工充分發揮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,不等不靠、多想點子、多措并舉,采取舟船運輸機械設備及主材、利用踏勘便道人工背運材料、長距離泵送柴油等方法保證設備材料供應,竭力創造施工條件,搶抓施工生產。 贊“精神” 在世界屋脊的廣袤大地上,“兩路”精神與“老西藏”精神交相輝映,它們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,鐫刻著先輩們的熱血與奉獻,為西藏的發展鋪就堅實的基石,也為新時代的奮斗者們注入磅礴力量。 沿著先輩的足跡,在平均海拔2600米的西藏高原,凜冽的寒風裹挾著冰雪呼嘯而過,平均年齡34歲的隊伍無人退縮,一群身著灰藍色工裝的水電建設者正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。他們以“老西藏精神”為指引,用鋼鐵般的意志與高寒缺氧的環境抗爭,在“世界屋脊”上架設起一座座現代化水電站,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潔動能。項目經理于寶年說:“‘老西藏’前輩們用牦牛馱、用人力扛都能建成川藏公路,今天我們有了更先進的技術,更沒有理由停下腳步。”據統計,水電一局西南某水電站近4年在西藏累計帶動當地就業超1000人次,消費幫扶總額達4萬元,真正實現“建設一座電站、帶動一方經濟、造福一方百姓”。 從1951年十八軍進藏時點亮西藏第一盞電燈,到如今初具規模的“綠色”西藏,一代代建設者將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忍耐、特別能團結、特別能奉獻”的“老西藏精神”熔鑄進巍峨大壩。用汗水融化冰雪,用智慧馴服江河,在這片離太陽最近的土地上,書寫著新時代的“光明史詩”。正如那:“我把青春站成鐵塔,讓電流替我去擁抱每頂帳篷里的酥油茶香。”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