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是引水人 又是供水人 ——水電一局新疆38團項目扎根兵團服務屬地牧民飲水工作紀實 |
|||||
|
|||||
由水電一局四公司承建的兵團第二師38團二期水利工程,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,是兵團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。項目部團隊不僅在高山引水、服務兵團上積極作為,更是作為國資央企,深度融入地方、扎根高原、服務牧民,彰顯了企業的擔當精神、大愛精神。 吃水難 沿著且末縣南屯38團團部,驅車一路向南,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,大概3個小時后,抵達水電一局38團二期水利工程的項目駐地。在駐地周邊,有當地牧民,他們以維吾爾族居多,祖祖輩輩的放牧習慣早已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。每年3月至11月,純樸的維族人民和羊群、牛群就會如約出現在昆侖山上。長達9個月的放牧生活,沒有水是無法存活的,而他們的居住地附近,根本沒有符合要求的生活用水。他們常常頂著風沙,驅車15公里顛簸半小時才能到達最近的水溝,在那里可以取雪融水,而在這過程中,遇到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已是司空見慣。水的問題如一條攔路虎,擋在了他們面前,成為了很多牧民的苦惱。? 引水難 牧民的問題,其實也是項目部面臨的難題。昆侖山腳下,放眼望去,是連綿起伏、錯落跌宕的縱橫山脈。項目部將駐地建在了山谷中間的地勢低凹處,這樣,一方面可以防止沙塵暴的侵襲,另一方面就是為了便于取用飲用水。駐地管理人員、作業人員共計130余人的用水問題是項目部團隊面臨的首要問題,怎么辦?敢于吃苦、能征善戰的水電一局人相信“辦法總比困難多”。他們徒步對周邊反復考查后,在距項目駐地2公里外的地方,發現一處可以使用的泉眼水,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讓項目部所有參建人員喜出望外。于是,項目部通過埋設長距離的PVC管和安裝抽排、加壓設備,將活水成功引到了駐地。但問題又來了,直接引來的水含沙量大,不能直接飲用,怎么辦?過濾。項目部領導經過商討,決定購置一套凈化過濾設備。新設備投入使用后,解決了項目部的用水問題,但因使用人數過多,每晚10點左右就要停水儲水,以備第二天早上正常使用。 守初心 ?擔使命 水,是生命之源。在沙漠盡頭的昆侖山腳下,這更是一個硬道理。嘗過了“吃水難”的苦,作為國資央企的水電一局,不能、不忍更不愿把這份苦延續下去,他們要敞開胸懷,幫助維族同胞,讓他們嘗到昆侖山水的甜。 懷揣這樣的初心和使命,自去年下半年以來,項目部自愿承擔起為當地村民、檢查站無償提供生活飲用水的工作,不計成本、不怕麻煩。在與項目部溝通得到項目領導的批準和綜合管理部的大力支持后,他們三、四天便會來取水一次,一來二往大家都成了朋友,結下了友誼。他們不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姓名,就如同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一樣,但他們知道,我們是中國電建旗下的水電一局。他們操著不標準的普通話,歲月的沉淀、風沙的洗禮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,但每次取水時,在與項目部人員的交談中,會憨厚地點頭微笑,黝黑的臉上漾滿了感激之情,一雙無處安放的手在走的時候會頻頻揮手道謝。每一句“謝謝,謝謝”雖然簡單,但卻動聽;雖然晦澀難懂,但卻沁人心脾,成為最美的語言。 講融入 ?求服務 日復一日,新疆38團項目部與喀特勒什村建立了良好的溝通來往關系。在遇到大型傳統節日時,項目部在不超標準的前提下,也會購買村民的羊只,既省去了下山采購的交通費用和人力、時間,又能使參建員工嘗到最正宗、最地道的當地風味,體驗當地醇厚的民俗風情,促進了維漢兩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民族團結,真正以實際行動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:“民族團結非常重要,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。”在牧民需要時,項目部會隨時出動機械設備為其修繕牧羊路,會為其提供修繕羊圈用的五金工具……天氣寒冷,但在昆侖山腳下,卻在不斷上演著一幕又一幕動人心弦的暖心故事。 既是引水人 ?又是供水人 新疆38團項目部既是昆侖山上的攻堅引水人,又是當地牧民的熱心供水人。語言不通,但我們的心靈相通。文化各異,但我們的情愫相同。水,拉近我們的距離,讓我們相識、相知、相愛、相護。 “予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。項目部的善舉不僅打通了語言交流的屏障,切實幫助了屬地牧民,而且提高了水電一局在屬地的企業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,更是譜寫了一曲融疆援疆行動的生動贊歌。未來,項目部還將竭盡全力為屬地做出更大貢獻,助力民族團結、互融共建、融疆援疆工作邁向更高臺階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