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上的“媽媽味道” |
||||
——記水電一局云龍項目部廚師赫崇輝的大愛人生
|
||||
在云貴高原崇山峻嶺間的水電一局云龍項目部,每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山霧,食堂里總會準時飄出陣陣飯香。這里有一位被大家親切稱為“赫姨”的廚師——赫崇輝。她用一雙巧手和一顆慈母心,將簡陋的工地食堂變成了最溫暖的“家”,讓遠離家鄉的建設者們嘗到了“媽媽的味道”。三年來,赫崇輝用她的方式詮釋著什么是無私奉獻,什么是以心換心,在這個偏遠的工地上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贊歌。 舌尖上的鄉愁:一份菜單里的深情厚誼 云龍項目部的職工來自天南海北,口味各異。細心的赫姨發現,河南來的小李總是不愛吃米飯,云南籍的大林則對面食興趣缺缺。“這些孩子離鄉背井的,能吃上一口家鄉飯該多好啊!”抱著這樣的想法,赫姨開始了她的“美食探索之旅”。 來自河南的小李第一次吃到赫姨做的肉夾饃時,眼圈瞬間紅了:“這饃皮酥脆,肉香濃郁,跟我媽做的一個味兒。”為了這個評價,赫姨整整練習了半個月,她在小紅書上關注了十余個面點博主,反復調試火候與配比,就為做出地道的肉夾饃。 云南籍大林對赫姨的過橋米線贊不絕口:“湯色清亮,米線筋道,配菜講究,比我們老家一些餐館做得還正宗。”這道看似簡單的云南小吃,赫姨研究了整整一個月。她通過向云南本地人請教高湯熬制秘訣,又專門買來地道的酸腌菜和米線,就為了做出正宗的過橋米線。 赫姨的學習精神令人敬佩。五十多歲的她,為了做出更可口的飯菜,竟然在小紅書、抖音上關注了幾十個美食賬號。“現在的年輕人見多識廣,我得跟上他們的口味。”赫姨笑著說。項目部的年輕人經常能看到,休息時間赫姨戴著老花鏡,認真研究手機里的菜譜,不時做著筆記。翻開赫姨的手機,收藏夾里整整齊齊分類著各地菜譜:川菜系列、東北菜系、面點大全...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職工的飲食偏好:調度室老聞喜歡重口味,工程部小廖不吃蔥,綜合辦小李胃不好不能吃硬的食物... 這種用心得到了最好的回報。職工們都說,赫姨的食堂是“最治愈的地方”。無論多累多煩,只要吃上一口赫姨做的家鄉菜,所有的疲憊都會煙消云散。 深夜食堂:永遠為晚歸者亮著的那盞燈 工地上的作息沒有規律可言,趕上施工關鍵期,職工們常常要工作到深夜。但是大家都知道,無論多晚回到駐地,食堂的燈永遠亮著,赫姨的身影永遠在那里等候。她給自己立下規矩:無論多晚,都要等到最后一位職工吃完飯再收拾廚房。為此,她經常要忙到凌晨。“這些孩子干了一天活,吃不上熱飯怎么行?”赫姨樸素的話語里,滿是對建設者們的疼惜。 翻開赫姨的記事本,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人的作息時間:安環部遇到突擊檢查時要加班,質量部去怒江工地了回來的晚,工程部晚上要通宵守現場...她根據這些信息,精心安排著每一頓“延時餐”。更令人感動的是,她不是簡單地把飯菜熱一熱,而是會根據不同時間準備適宜的餐食——深夜回來的,多是易消化的面條、粥品;凌晨加班的,則是提神的薄荷湯和點心。 工地上的“赤腳醫生”:一碗粥里的醫者仁心 赫姨的關愛不僅體現在日常飲食上,更在職工們生病時展現得淋漓盡致。在醫療條件有限的工地上,她成了大家最信賴的“健康守護者”。 去年夏天,小劉因為貪吃路邊攤的烤魚導致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。赫姨得知后,立即熬了小米粥,還加入了止瀉的山藥和蓮子。“赫姨一直守著我喝小米粥,剩下的還幫我裝保溫杯里讓我帶回去。”小劉感動地回憶道,“她說小米粥最養胃,比什么藥都管用。” 更讓人感動的是赫姨對項目部女職工的特別關照。項目部數個女生經期腹痛到不行,赫姨說,“看著這些姑娘疼得臉色發白,我心里揪得慌。”她愁眉苦臉了好幾天,突然有一天她說:“不行!開整!”,于是往后大家的早餐就多了一道“菜”,那便是紅棗姜絲紅糖水,天還沒亮,赫姨已經切好姜絲、掰開大棗,還細心的準備了枸杞,盯著火候給大家熬紅糖水了。 赫姨深刻懂得有些女孩連早飯都不吃更別提喝紅糖水了,于是她約法三章,“喝!都必須喝!”于是大家在赫姨的“威逼利誘”下開啟了喝紅糖水的日子。某天赫姨驕傲的跟她媽提起這個事情,她媽憋笑著說道,“這幫孩子是真聽話啊!天天喝啊!”。 赫姨的紅糖水這一熬,就是整整一個半月。某天,終于有人憋不住了,然后苦連天聲一個接一個“赫姨,我不想喝紅糖水了,不用煮我的份了...”,“赫姨,我也不想喝了...”,大家紛紛逃離赫姨的魔爪。“得了,成功把一幫孩子給喝跑了!”,赫姨自己都忍不住笑了。但是從第二個月開始,項目女職工的體質都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。當初那群叫苦連天的人現在擁簇著赫姨嗷嗷喊:“你是我的神赫姨!你比我媽都貼心!”,“赫姨赫姨我愛你,就像老鼠愛大米!”,“赫姨你簡直不要太愛我們了!” 赫姨的“藥箱”里裝滿了各種食材:感冒了有蔥白姜湯,上火了有涼拌折耳根,胃疼了有剛蒸出來的饅頭...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,卻蘊含著赫姨深厚的養生智慧。她常說:“工地上的孩子都不容易,生病了更要吃對東西。” 生活中的大管家:無微不至的母愛關懷 赫姨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廚房里,更延伸到了職工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在生活上,她對職工們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,像母親一樣操心著每個人的衣食住行。 項目部搬遷時,本可以只負責廚房物品的赫姨,卻主動幫大家打包行李、搬運物品。五十多歲的她和年輕人一樣扛箱子、搬家具,累得滿頭大汗也不肯休息。“赫姨力氣大著呢!”職工們回憶起那次搬家,都對這位“鐵娘子”豎起大拇指。 在日常生活中,她看到宿舍周邊哪里不干凈,直接就幫大家打掃了;寒冬時節,她又會提醒大家添加被褥,多穿衣服別凍著。“赫姨就像我們的‘生活大管家’。”項目部職工們不禁感慨道。 最讓人感動的是她對細節的關注。知道小李牙疼,她不僅準備了流食,還專門凍了冰袋;發現小云的工作服破了,她連夜縫補;注意到小廖洗好的衣服沒有晾,她就幫她從洗衣機里拿出來一個個掛到衣架上全部晾起來...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溫暖著每個人的心房。 匠心待客:待客如親的赤誠之心 赫姨的廚藝不僅溫暖了項目部職工,更讓來訪的監理、業主等客人贊不絕口。每次有重要客人來訪,她都會精心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,葷素搭配,冷熱適宜,色香味俱全,總能獲得一致好評。 她的宴客菜單講究“四菜一湯”的傳統格局,又融入了現代餐飲理念:口水雞、鹵味拼盤展現刀工,鍋包肉、油燜大蝦考驗火候,地三鮮、干豆腐體現地方特色,酸菜魚、水煮肉片彰顯川味魅力...這些看似平常的家常菜,在赫姨手中煥發出獨特的光彩。 “赫姐做的菜比飯店還好吃!”這是來訪客人最常說的話。更難得的是,赫姨會根據客人的喜好調整菜單。知道北方客人愛吃面食,她會特意準備手工面條和餃子;遇到云南客人,她就多做一些云南當地的特色火腿炒肉、各種湯菜;有貴州客人來訪,她還會做上酸湯魚。 有一次,幾位監理來項目部檢查工作,席間提到想念家鄉的餃子。赫姨二話不說,立即和面調餡,現包現煮。為了讓客人吃到最熱乎的餃子,她一直守在旁邊,等客人吃完一盤再煮一盤。臨走時,還專門包了一袋生餃子讓客人帶回家。“赫姐太貼心了,這餃子跟我媽包的一個味兒!”一位監理感動地說。 赫姨常說:“來者都是客,要讓客人吃得舒心。”她的這份用心,不僅讓項目部贏得了各方的好評,更傳遞了水電人的熱情好客。 愛的傳承:平凡崗位上的非凡人生 赫姨的無私奉獻,像一束溫暖的光,照亮了整個項目部,也感染著每一個人。在她的帶動下,云龍項目部形成了互幫互助、團結友愛的良好氛圍。 年輕職工們自發成立了“幫廚小組”,休息時間主動到廚房幫忙;女職工們學會了赫姨的幾道拿手菜,在她休息時也能做出可口的飯菜;就連平時最邋遢的小伙子,也開始注意個人衛生,因為“不能讓赫姨太操心”。 “赫姨教會我們的不僅是生活技能,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。”項目部綜合辦副主任說。現在,項目部定期組織志愿服務活動,大家把從赫姨身上學到的愛心傳遞到周邊村寨。 項目工地經理這樣評價,“赫崇輝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‘家文化’,什么是‘以人為本’。”,面對贊譽,赫姨總是靦腆地笑笑:“我就是個做飯的,看著這些孩子吃得好、身體好,我心里就高興。”樸實的話語,道出了一位普通食堂工作者的高尚情懷。 在怒江奔流的濤聲中,在工地機械的轟鳴里,赫姨依然每天忙碌在廚房,用她的方式溫暖著每一位建設者。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有的只是一粥一飯里的深情;這里沒有豪言壯語的宣誓,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堅守。而這,正是最動人的奉獻,最樸實的大愛。 赫崇輝,這位普通的工地廚師,用她的一方灶臺,烹制出了人間至味;用她的滿腔熱忱,溫暖了云嶺大地。她的故事告訴我們:偉大往往孕育在平凡之中。在這個新時代,每一位兢兢業業的勞動者,都能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
|